5月19日下午,施蕴渝院士在水上报告厅向师生作了题为“分子生物物理——生命科学与物理学、化学交叉的前沿学科”的科普报告。
报告会主要面向物理学院、化学院和少年班学院学生,是我校2009年“科技活动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报告会由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处)共同主办,学生工作部(处)长董雨主持了报告会。
施蕴渝院士介绍,细胞是一个“工厂”,由众多相互关联的“生产线”构成一个精密的网络,这些生物分子具有柔性,是可运动的。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的受体结合、内吞、酸化,病毒包膜与内吞膜融合,细胞就被感染了。要抵御这种感染,就要设法寻找一种抗体,抗体与血凝素结合阻止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病毒在血凝素表面糖基化位点发生突变,使得抗原结合无效。生物学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充分认识生物大分子的特性,寻找治疗药物,这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施蕴渝院士指出,分子生物物理学是实行多学科交叉,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表征、结构、功能,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操作、修改,是生物学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涉及到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纳米生物学等。
在介绍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剪切体相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后,施蕴渝院士介绍了分子生物物理的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冷冻电镜的方法,二是蛋白质晶体学的方法,三是核磁共振方法。她对几种方法的作用、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作了说明,并结合核磁共振方法的提出和发展,重点介绍了与此相关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的重大贡献。
报告会上,施蕴渝院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生物学研究的热爱之情,展示了生物学研究的魅力。同时,她通过对我校部分杰出校友相关工作的介绍,热忱鼓励更多学习物理、化学的同学投身到生物学研究领域来,并勉励同学面对挑战,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迎接光明的前途。
随后,施蕴渝院士就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等问题与提问者进行了互动。近2个小时的报告会,施蕴渝院士整场站立,充满激情和青春气息,她对生物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极具亲和力的演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好评。
(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