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涔为科大学生讲述半导体的故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7-02浏览次数:12

    9月19日下午,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在中国科大作了一场题为“半导体的故事”的精彩报告,本场报告会是纪念校庆50周年·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报告会之一,由外事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和学生工作部(处)联合组织。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向东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的同学和全校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报告会,不少同学席地而坐,有的同学甚至站着听了一个多小时。李嗣涔先生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报告中妙语连珠,娓娓道来,同学们热情高涨,掌声不断。报告会的现场轻松欢快,内容却发人深省。

 
    按照时间的顺序,李嗣涔从18世纪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讲起,讲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半导体”终于闪亮登场了。李嗣涔首先简单说明了半导体的物理性质,接着介绍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1945-1948年间在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小组的成员,他们是Shockley、 Bardeen、Brattain、Pearson、Gibney,其中Shockley是这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前三位由于在电子晶体管方面的成就在1956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跟他们同一个办公室的Pearson正是李嗣涔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的导师。

 
   李嗣涔希望科大的同学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精英,随着将来在专业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必须同时锻炼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良好的素质和开阔的视野,以胜任艰巨的领导工作。

 
    接着,1968年Noyce和Moore在美国硅谷成立的Intel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大家耳熟能详的“摩尔定律”就是由Intel的创始者Moore提出的。李嗣涔给大家展示了197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完全符合摩尔的预言,即每两年,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的数量会变成原来的两倍。全球晶体管的生产量也是逐年快速增长,但是晶体管的价格一路跌,现在的价格,只有1968年的一千万分之一。

 
    但是,随着晶体管元件尺寸越做越小,是不是有一天会小到极限?极限是哪里?什么时候达到极限?之后计算机技术怎么发展?李嗣涔带给大家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不过他随之给大家作了理性的分析,得出结论——CMOS超大型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再支撑15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结束,纳米技术可能是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开端。这个预言可能对同学们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李嗣涔还给大家介绍了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情况,提出除了先进技术以外,创新的经营模式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报告结束后,很多同学向李嗣涔提问,有的想知道李嗣涔先生对同学们的发展有什么建议,有的想知道计算机技术发展如果到了尽头会怎么样,也有的同学对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感兴趣。李嗣涔对每个问题都结合实际作了详细的解答,他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在场同学们的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很快就结束了,李嗣涔校长的热情、亲切、风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工作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