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2-26浏览次数:2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高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是核心
    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运用和谐社会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和谐,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就是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旋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21世纪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生活,包括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忠诚、负责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六个注重是着力点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内涵丰富,要抓住主要着力点:
    注重教育的全面性。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地位,又要重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
    注重教育的协调性。各个方面发展要相互适应,注重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教育导向政策的协调、教育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注重教育的持续性。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
    注重教育的公平性。教育不仅是个人福祉,而且是公共福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决定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的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和前提。
    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教育自身生命的体现,使教育更加彰显自己的生命。强调教育类型多样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发展和学风是基础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但不改革不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事业就没有前途,也就没有真正的稳定。
    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视学风。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学术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著。建设和谐学术环境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和谐学术环境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环境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学术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要淡泊名利,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诚信,力戒浮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尤其强调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激励环境,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
四、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培养青年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要竞争必须学会合作,合作能力就是竞争能力。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要教给他们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和技巧,教育青年学生做到“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加强教师的创新团队建设。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没有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就很难产生重大创新成果。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技术转移过程的系统集成和技术整合,都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基本原则是“项目带动,优势组合,规范权益,共同发展”。高校要在组织上、管理上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
    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团结。善于团结、善于合作,是干部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一个干部既要讲原则,也要有人缘。不讲原则就没有战斗力,没有人缘就没有亲和力。一个不珍惜团结、不善于团结共事的人,不适合当干部,更不可能当好干部。团结的前提是形成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以诚相待,换位思考。沟通能消除误解,不要怕沟通中的麻烦。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没有理解就没有团结。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当使同事和部下有安全感。第一,不嫉贤妒能;第二,不秋后算账。应当使大家有成就感和团队荣誉感。如果这个单位的部下以领导为荣,领导以部下为荣,那么这个单位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荣誉团队。
五、校园稳定是保证
    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高校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我们要清醒看到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也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不少。主要有“五个不容忽视”:国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不容忽视,“四个多样化”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不容忽视,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全面认识维护高校稳定面临的形势,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努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公平、学历文凭、学生管理等问题,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发放、就业咨询安置、困难补助救助等工作,切实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