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学校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五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第三十五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我校34名本科生荣获此项本科生最高荣誉奖。万立骏校长出席典礼、深情寄语,并为获奖同学一一颁奖。颁奖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蒋一主持。第17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华霆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鹏,新创校友基金会秘书长刘志峰分别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新创校友基金会理事、安徽校友会秘书长胡韶山,本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及其家长、中学校长、中学和大学老师参加了颁奖典礼。
万立骏校长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对获奖同学的家长和老师表示欢迎和感谢。万校长从荣誉、责任和担当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讲述了郭沫若奖学金的意义。他说,“郭奖是一份荣誉”。郭沫若奖学金是新中国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是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激励了一代代科大学子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希望这份荣誉能够内化为同学们心中的自信,外显为高远的志向和优雅的风度。
“郭奖是一份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郭奖”获得者应成为科大学生乃至中国青年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4月26日考察科大时,希望同学们学得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希望中国科大的学生都能做到这“六有”,获得“郭奖”的同学更应该努力做 “六有”大学生的表率。
“郭奖是一份担当”。中国科大的目标是培养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创新知识,能够“为民族谋福祉,为人类增知识,为世界创未来。”万校长以2009年获得“郭奖”的何江校友为例,他将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万校长说,作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大陆学生,何江校友的故事正是中国科大人追求卓越、用知识回报社会的体现。希望同学们将“郭奖”作为前行动力,肩负责任、勇于担当,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周鹏校友分享了自己站在“郭奖”领奖台上以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讲话的往事。他说,感谢母校让自己再次登上“郭奖”的领奖台。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始终影响着自己,而科大人“朴素求真”的治学态度已经深入骨髓,作为学术上的一片净土,感谢中国科大给予自己的教育机会。
1973年出生的周鹏已进入不惑之年,他说“不惑”正是母校教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中国科大给同学们提供了优良的科研和学习环境,希望学弟学妹们今后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坚信大家在继续深造、走上社会后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祝愿母校桃李满园、玉树常青。
刘志峰校友在致辞中感谢中学的校长、领导、班主任和家长将最优秀的孩子输送到中国科大,希望大家继续将有创意、具冒险精神、聪明的学生输送到这里来,相信中国科大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会让他们学有所成。刘志峰代表新创校友基金会承诺,将会更大力度支持母校,支持师生做“最自由的创新”。他鼓励获得“郭奖”的学弟学妹们面对成绩不骄不躁,面对挫折平心静气。
致辞结束后,获奖学生和他们的“亲友团”依次走上主席台,万立骏校长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为获奖学生所在中学的领导颁发“喜报”,并合影留念。
万立骏校长在颁奖典礼前与获奖学生合影留念,并与获奖学生及其家长、中学校长、老师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
“郭沫若奖学金”是由中国科学院利用中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1980年2月,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她是新中国首个个人冠名奖学金,是中国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设立时奖金额度为每人200元,其后,经由中科院、郭沫若亲属数次注资,奖金额度多次提升,2007年起,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注资郭沫若奖学金,奖金额度提升至10000元。
据统计,1981年以来共计846人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其中本科生751人,研究生95人,他们在科研、教育、金融、信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悉,今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34名同学将全部到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所深造。
本次郭沫若奖学金的评颁,学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2015年9月,学校即发布了评选通知,各院系按照评审条例认真组织优秀学生申报,学生工作处进行初审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经10月25日校学生专项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终审,确定了获奖者名单。
为确保郭沫若奖学金颁奖的教育意义和宣传意义,郭沫若奖颁奖典礼从2012年开始邀请获奖者父母、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以及同学朋友参加,颁奖典礼以家庭聚会的形式呈现,为同学、家长、老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共同见证和分享这一美好时刻,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品牌。根据颁奖会设计方案和相关分工安排,党政办公室协调校领导与有关部门共同联系邀请颁奖嘉宾作主旨演讲;招生就业处联系、邀请获奖学生原毕业中学的校长前来参加颁奖会并安排接送站和食宿,组织中学校长召开人才培养座谈会、参观校史馆等;宣传部(新闻中心)挖掘宣传主题,策划包装,进行校内外新闻发布;学生工作处牵头组织颁奖日程安排、会议通知、会场布置、物品购置等会务工作,编辑、印制活动指南、郭沫若奖学金纪念册,统计、整理获奖资料,组织、培训获奖学生和学生服务者,并与教务处电教中心摄制获奖学生视频,所有这些为我校郭沫若奖学金的顺利评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工作部处编辑报道)
第35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奖者名单:
张翔、王若水、张瀚涛、谢雨佳(少年班学院)
王昊、周正清、付伟博(数学科学学院)
苏朕、邹益健、王佳慧、宋天城(物理学院)
邓海韬、伦正言、祁一峰、章晔(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白冠华、李济安(生命科学学院)
魏志远、钱栩良、孙佳宇、杨天威(工程科学学院)
李韧、邹夏婷、程玉娇、焦盛哲(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张智帅、李也、刘力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晓磊、杨硕(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梁扬帆、陈懿(管理学院)
叶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李志霞(核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