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不断进取”——李曙光院士畅谈科大精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4-03浏览次数:188

   3月28日下午,中国科大理化大楼西三楼学术报告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欢声笑语,一场精彩的科大精神报告会正在这里举行。报告人是著名的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曙光教授。报告会由副校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窦贤康教授主持。近3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在这场题为《科大精神之我见:从我的科研人生体验谈起》的报告中,李曙光教授从他独特的科研视角,诠释出科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永恒魅力。
   李曙光说,科大精神不是空的,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风,二是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三是毕业生的社会贡献。我们应当从这三方面去总结,检查科大精神的历史和现状。
   李曙光指出,郭沫若、竺可祯、钱三强、华罗庚、钱学森、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大人大多具有留洋的经历,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业务上,也在精神上为中国科大定下了标准。“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老一辈科大人为了祖国科研事业可以舍弃个人一切的精神。
   人生怎样过得“值”?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活着只为自己”,那只能是孤家寡人。李曙光表示,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就没有资格把别人的命运与自己捆到一起,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大事业。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主流,作为社会精英的高级知识分子,必须具有使命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将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中。
什么是科大精神的本质?李曙光指出,“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科大校训,体现了建校宗旨。现在的倾向是“专”讲得多,“红”讲得少,“理”的训练重视多,“实”的训练重视少。“红”不等同于一般的德育要求,它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取向,核心是“为谁服务”的问题。科大建校宗旨是培养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合格的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做“红色科学家”,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第一代科大毕业生的主流价值取向。
   李曙光强调,正是“科大精神”,引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兴趣、如何学习、如何做研究,科大校训“红专并进”对其一生有重要影响。兴趣不光是天生的,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做科学研究必须有探索真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欲望。要善于学习,向所有同行学习,不耻下问。要交学术挚友,经常交流学习、研究的进展和想法,求得批评意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为了科研需要广泛学习其它领域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
   如何做研究?李曙光通过大别山研究中华北和华南陆块何时碰撞、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如何从100Kmde1深度快速折返、白云母中过剩Ar被发现的几个小故事,向与会者娓娓道来如何抓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占领前沿制高点,如何提高科研品位和科学鉴赏力,令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启发。
   这场报告是“科教报国五十年”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的第十八场报告,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校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
   李曙光教授1960年毕业于天津第17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上个世纪70年代参加国家铁矿科研会战,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该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1983年以后,长期从事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造山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2005年1月统计,李曙光教授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667次,平均单篇引用20.21次,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前2000名科学家中排名914名。
             
                                                         (党委宣传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