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学生工作部(处)在大礼堂举办了题为“大学文化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场报告会,朱清时校长为学子诠释创新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青春导航”系列报告会的第四场,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级本科新生现场聆听了报告会,校园网进行了视频直播。报告会由学生工作部(处)长董雨主持。
朱清时在报告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明白了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是有利于创新的,什么是原始创新,对于广大同学来说,在校期间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今后才能成为创新人才。他认为,大学文化要坚持创新,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发展,并举例指出牛津大学正是因为恪守了原始创新的准则,并且不受行政干预,才始终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朱清时强调,我国本土至今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得主,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我们教育界、科技界责任重大。
朱清时认为,创新是有其深刻内涵的,要凭真功夫、花长时间才能获得。现阶段社会上都强调创新,但有些人已经使这个词变了味,有些人则将这个词作为“标签”,只注重表面,显得非常浮躁。他举例说,有的地方大兴土木,但往往缺乏科学论证,许多城市排水系统不堪一击,环境污染严重,“挖沟”又“填沟”的事比比皆是。这样的“创新”,其实就是一种浮躁,它象泡沫一样,一旦破灭就一无所有,对社会极其有害。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呢?朱清时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两个故事来让大家去思索、评味。一个故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尔瓦雷斯,1953年在全美物理年会的一次午餐后,偶与27岁的博士后格拉泽攀谈,从中受到启发,经几年的努力,制造了能探索基本粒子运动轨迹的液氢气泡室,这一成果使提供了原始创新思想的格拉泽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奖,阿尔瓦雷斯凭借出色的工作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奖。另一个故事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汤斯在微波激射器的基础上,试图将微波辐射改为光辐射,他设计了的方案不理想,汤斯找到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肖洛博士,肖洛研制了谐振器,解决了这一难题,对激光研制的理论分析使汤斯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奖,而肖洛因为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
朱清时认为,真正做出原始创新和取得科技重大突破,是幸运的,这里有偶然因素,机遇很重要,机遇要等待,要学会等待,要沉着、踏踏实实学习、工作,机遇只有那些勤奋刻苦、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朱清时回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196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8年毕业后被分配至青海铸造厂当工人,从事的是又苦又累又危险的重体力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专业学习,还自学了英语(大学期间学的是俄语)。1974年国家组织开展了一些科技攻关,他作为“激光分离同位素”课题负责人做出了成绩,后被公派出国学习、研究,45岁时当选为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
朱清时指出,创新文化有三个要素。一是整个社会要将努力追求卓越作为最高准则,所有成员每时每刻要关注新思想、新知识、新动态。二是学术自由,这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我校非线型科学里的量子通信研究在起步阶段就得到支持,就有赖于我校具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三是学者自律,要严守学术道德,这个意识不能淡薄,更不能抛弃,将论文内容稀释后重复发表甚至剽窃他人成果,这可能短期受益,但结果是终身受害。
报告结束后,朱清时与现场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就他们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回答。在谈到个人如何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时,朱清时指出,一是要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二是培养直觉能力,三是要勤奋学习;在涉及学生关注的GPA问题上,朱清时强调,搞好专业学习十分重要,但这只是一个单项,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如何在专业学习和创新上进行时间分配,朱清时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予以调节,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还用“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对未来有个梦想”回答了“如何在逆境时保持激情”的问题。朱清时最后勉励科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并希望他们在创新方面领先一步,成为全国青年学生的表率。
朱清时的报告和解答,既有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又有对他们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其中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的道理,使同学们受益良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报告会结束后,学生代表向朱清时敬献了鲜花。
(学生工作部处)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