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认真收看朱清时、王曦创新案例讲座

时间:2015-07-02浏览:27

    5月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2007年第一场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教育基地举行,我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上海微系统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王曦分别以《我亲历的科技创新》、《新发于硎,傲然不群》为题,向全院2000多名研究生介绍了自己的科学创新的经历、科学方法论与价值观,以及面向国家需求进行科技攻关的感人经历,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科技创新的独到见解。

    作为报告会的分会场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分会场设在基础科学教学实验中心楼西附楼三楼会议室,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党政办、学工部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与300多名师生一起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收看收听了报告,共同感受两位科学家所历经的艰辛与辉煌。部分同学参加了现场互动提问。

    朱清时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自己学生时代曾给予他重要影响的汤斯发明激光仪的故事,然后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经历,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应具备的条件。他指出,科技创新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一、科学史上的任何重要发现都需要机遇,创新就是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各种准备,善于识别和把握这难得的机遇!”二、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就是拥有新思想,新思想是创新的灵魂,科技创新既要求追求自己的新思想,又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新思想。三、要善于与人合作。真正的创新都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与别人分享荣誉和成就。汤斯和肖洛合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四、科技创新除了具有好的思想,还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社会基础。五、科技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他指出,文化其实一点也不抽象,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直接体现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我们的举动。在创新文化中,这种思维、行为模式应该有利于和导向于创新,创新文化就是最有利于新生事物成长的文化。创新文化三要素主要包括:追求卓越、学术自由、与学术自由相辅相成的学者自律。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时,朱清时指出,我们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攻关、应酬、查指南上。要追求卓越,崇尚新思想,高校和科研机构首先要唤醒青年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和兴趣,青年学生不能一味把读研究生当作谋生的手段,应该把科研当作自己的兴趣和一项事业。他认为,高校必须修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鼓励名师讲授基础课,给学生提供转系转专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和激情。

    王曦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创新技术、创新经历,畅谈自己的创新体会。他说,SOI技术被国际上公认为“21世纪的硅集成电路技术”,具有速度快、功耗小、抗空间辐射等优点,是微电子界敏感核心技术,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严密封锁和禁运。1998年,作为“洪堡学者”,为了响应知识创新工程,他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在863、973等计划支持下,运用自己专长的“离子注入技术”,带领团队进行一系列重大创新。为了让SOI走出论文、走出实验室,2001年7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现代化的高端硅材料企业——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我国SOI晶片材料的空白,为民族电子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新傲已成为国内唯一有能力制造绝缘体上硅材料的企业,并跻身世界市场。2006年,“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谈到创新带给他的启示时,王曦认为,首先是价值链、事业心,个人的事业发展,必须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是立足国内,自主创新,要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这个大舞台,牢固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和志气;再者,要脚踏实地,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创新打下基础。

    两位科学家的精彩报告,使大家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做学问的真谛,对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场报告会在直播过程中气氛始终非常活跃,不时报以阵阵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