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院士作客科大论坛 畅谈航天技术和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1-15浏览次数:16

    11月13日晚,中国科大西区活动中心礼堂气氛热烈,掌声如潮,大厅的人行通道上到处都挤满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应学校邀请在这里做客“科大论坛”,与师生畅谈“航天技术和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主持了报告会。

      戚发轫院士说:“我虽然第一次来到中国科大,但对中国科大并不陌生,我的许多同事、战友、老师都来自科大。中国科大有一大批校友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科大的优良传统。科大学生基础扎实,后劲足,我今天来就是冲着科大的教学质量和特色办学而来的。中国科大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形势下,始终坚持规模适度的办学原则,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戚发轫院士精神矍铄,满头的白发丝毫也不会遮蔽他内心澎湃的激情。今年是中国航天成立50周年,戚发轫院士与中国航天一直相伴而行度过了49个春夏秋冬。已经73岁高龄了他,站在讲台前,一口气讲了2个多小时,自由挥洒如行云流水一般。

中国要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戚发轫院士认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航天技术。他说:“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这件事,是要吃大亏的。”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21世纪是人类征服整个太阳系的世纪。无垠的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探索太空的奥秘是全人类的追求。美国政府在航天科技白皮书中这样写道:“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太空,谁就拥有额外的财富和安全。”美国和俄罗斯都打算建立“天军司令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应该在认知、探索宇宙空间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嫦娥一号”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发射

      据戚发轫院士透露,“嫦娥一号”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发射。目的就是到月球上走一走,看一看,并把月球上的物质带到地球上研究分析,把月球弄清楚。这标志着中国有能力开展外太空探索,有能力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太空资源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研究发现,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氦3资源,如果用它来发电的话,估计全球可以使用一万年。

      戚院士介绍,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在应用卫星和卫星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发射了70多颗卫星,广泛应用在国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发布,我们每天都在享受航天工业技术的成果。当然,这70多颗卫星与太空已有的6000多个航天器相比较,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标是建立适度规模的航天空间站

      戚院士说,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在太空中建立适度规模的空间站。为实现这个目标,计划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人送到太空,并且能够把人送回地面。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是人能够在太空中对飞行器进行安装、对接操作。2008年神州七号飞船准备运载3人进行空间试验。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利用太空真空、失重环境做各种试验,对地球进行深入地观察等等。

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载人航天技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成果的集成,而且是新科技与传统的加工工艺完美的结合。目前,全国就有100多个研究院,3000多个工厂,还包括各个学校的研究成果,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同时,载人飞船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出任何差错。

      戚发轫院士说:“在这样大的一个集体中协同作战,要做到任何一件工作都没有故障、没有差错、没有缺陷,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我们这个领域里工作容不得马马虎虎。” 

      戚发轫院士勉励科大同学,进一步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默默无闻、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积极投身到我国航天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报告会结束后,戚发轫院士还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解答。

      另悉,13日下午,朱清时校长、许武常务副书记在第三会议室会见了戚发轫院士一行,对航天科技集团对我校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以及和我校开展的科技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闻中心)